沒有傳主的奧援,傳記的寫作相對困難。
還好,黛安有未完成的自傳可參考,剩下的,只能靠其他人的協助。
這樣,一開始作者就只能採用側面推敲的方式。
除了訪問了她一起長大的親人、暱友,以及周遭的朋友、攝影家、藝評家、策展人等。也從其他訪談的資料,或者熱心的資訊提供者所捎來的信,推演出黛安可能的生命環節。並以近乎「小說」式呈現的藝術家傳記,介紹了攝影藝術家黛安.阿巴斯的生平。
包含藝術家的成長過程、社會背景、自我(或者受人影響而)賦予的價值觀、心理衝擊、對生活的絕望到持續一生的憂鬱症,最後自殺身亡。
閱讀時情緒隨之起伏,也思考著自己曾經有過對藝術創作、青少年成長、生活調適(心理感受與反應),甚至是對創作的思索以及任何可能的發展。這個傳記,提供了令人驚訝的細節,以及指出很少人願意走的路,往醜、惡、負面或近乎負面的方向前進。
曾有人說:藝術的表現就是美。如果你發現,有醜的藝術作品,那它應該是「醜的很美」。
黛安‧阿巴斯的作品告訴我們:醜,可能就是醜。如果你沒改變審美觀的話。它,就是不美。當你拍攝侏儒的時候,你只能得到侏儒。
這樣的想法,蘇珊‧宋妲已經在《論攝影》一書已經提到。
通過閱讀該書,可以理解黛安.阿巴斯的焦慮:
做為女兒、情人、朋友、妻子與媽媽各種身份的交替,如何去成就自己的藝術創作。
傳統觀念給予女人的枷鎖,所以她的前十年,是做攝影師丈夫最得力的助手、伙伴。
因為生活,必須在時尚攝影(雜誌、書籍)、委託攝影以及自己的攝影創作中,有意思的是,她與先生阿巴斯並非熱愛時尚,卻大多數時間都倚賴拍攝時尚的工作餬口,在私下的創作,與時尚全然無關,卻極度吸引黛安,並且以之創作。
然而當她越受到藝術圈的矚目時,並沒有辦法改善她的經濟壓力。對於同為生活所苦的人,感受更為強烈!
此外,她的憂鬱傾向與堅定的意志、對身體的探索與自信以及私密的披露、對性的開放作為與無道德性的(不)思考、對愛的模糊與真誠,都讓閱讀者感到混亂,對於她生命的混亂,宛如荒謬劇場,也無怪乎外界對她的批評總有朝向惡意、不認同的傾向。當然,讚賞者自是「驚艷」於黛安所發掘出的「另一個世界」。
在書籍的最結尾,黛安.阿巴斯的「好朋友」南西‧葛洛斯曼提到:
「她哭著說,她的工作不給她回饋了.....我聽著她說這些事情,我覺得這件事情—對藝術家來說一定是殺傷力最大的事情。....這代表的意思是...我們的工作再也無法滋養我們、再也無法給我們回饋了.....」
或許,作者想要我們朝向黛安應該是現實環境的因素結束自己的生命,而非黛安本身的問題。
我直截的聯想,梵谷仍有旺盛的創造力時,怎會選擇自我了斷了?我實在很難相信,那藝術的爆發力,怎能傷害生命。
最近,又有研究發現,梵谷並非自殺 ,而是遭他人誤傷,因而喪命。
我想,這更合乎我心中對藝術家更浪漫的期待:藝術家都是上天賞賜給人們的天使,讓人們可以在人間就能感受到天堂的存在。
還好,黛安有未完成的自傳可參考,剩下的,只能靠其他人的協助。
這樣,一開始作者就只能採用側面推敲的方式。
除了訪問了她一起長大的親人、暱友,以及周遭的朋友、攝影家、藝評家、策展人等。也從其他訪談的資料,或者熱心的資訊提供者所捎來的信,推演出黛安可能的生命環節。並以近乎「小說」式呈現的藝術家傳記,介紹了攝影藝術家黛安.阿巴斯的生平。
包含藝術家的成長過程、社會背景、自我(或者受人影響而)賦予的價值觀、心理衝擊、對生活的絕望到持續一生的憂鬱症,最後自殺身亡。
閱讀時情緒隨之起伏,也思考著自己曾經有過對藝術創作、青少年成長、生活調適(心理感受與反應),甚至是對創作的思索以及任何可能的發展。這個傳記,提供了令人驚訝的細節,以及指出很少人願意走的路,往醜、惡、負面或近乎負面的方向前進。
曾有人說:藝術的表現就是美。如果你發現,有醜的藝術作品,那它應該是「醜的很美」。
黛安‧阿巴斯的作品告訴我們:醜,可能就是醜。如果你沒改變審美觀的話。它,就是不美。當你拍攝侏儒的時候,你只能得到侏儒。
這樣的想法,蘇珊‧宋妲已經在《論攝影》一書已經提到。
通過閱讀該書,可以理解黛安.阿巴斯的焦慮:
做為女兒、情人、朋友、妻子與媽媽各種身份的交替,如何去成就自己的藝術創作。
傳統觀念給予女人的枷鎖,所以她的前十年,是做攝影師丈夫最得力的助手、伙伴。
因為生活,必須在時尚攝影(雜誌、書籍)、委託攝影以及自己的攝影創作中,有意思的是,她與先生阿巴斯並非熱愛時尚,卻大多數時間都倚賴拍攝時尚的工作餬口,在私下的創作,與時尚全然無關,卻極度吸引黛安,並且以之創作。
然而當她越受到藝術圈的矚目時,並沒有辦法改善她的經濟壓力。對於同為生活所苦的人,感受更為強烈!
此外,她的憂鬱傾向與堅定的意志、對身體的探索與自信以及私密的披露、對性的開放作為與無道德性的(不)思考、對愛的模糊與真誠,都讓閱讀者感到混亂,對於她生命的混亂,宛如荒謬劇場,也無怪乎外界對她的批評總有朝向惡意、不認同的傾向。當然,讚賞者自是「驚艷」於黛安所發掘出的「另一個世界」。
在書籍的最結尾,黛安.阿巴斯的「好朋友」南西‧葛洛斯曼提到:
「她哭著說,她的工作不給她回饋了.....我聽著她說這些事情,我覺得這件事情—對藝術家來說一定是殺傷力最大的事情。....這代表的意思是...我們的工作再也無法滋養我們、再也無法給我們回饋了.....」
或許,作者想要我們朝向黛安應該是現實環境的因素結束自己的生命,而非黛安本身的問題。
我直截的聯想,梵谷仍有旺盛的創造力時,怎會選擇自我了斷了?我實在很難相信,那藝術的爆發力,怎能傷害生命。
最近,又有研究發現,梵谷並非自殺 ,而是遭他人誤傷,因而喪命。
我想,這更合乎我心中對藝術家更浪漫的期待:藝術家都是上天賞賜給人們的天使,讓人們可以在人間就能感受到天堂的存在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